close

尼泊爾位於印度次大陸,北鄰西藏,東、西、南三面與印度接壤,為不臨海的內陸國家。其國土形狀狹長,大致呈西北-東南方向,東西長約800公里、南北距離最廣處約230公里,總面積為14萬7,181平方公里,約為台灣的四倍大。


尼泊爾的面積雖不大,卻有著複雜多變的地形,從海拔僅約100公尺的台拉(Terai)平原,到海拔8,848公尺的世界最高峰聖母峰,境內海拔落差之大,為全球之最。多變的地形,為尼泊爾帶來了多元的樣貌,平原、丘陵、高山,各有不同的地景、物產、動植物生態等,甚至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而異,更創造了不同的旅遊活動與樂趣。


地形分布 尼泊爾的地形,可大致區分為北部高山、中部丘陵與南部平原三區。綿延於北境的喜馬拉雅(Himalaya)山脈,山勢高聳,全球超過8,000公尺的十四座山峰中,就有十座位於此區。終年積雪不化的山頭,形塑了綿延白皚的雪峰景致,當然也造就尼泊爾在登山者心中不容取代的朝聖地位。


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稱為巴哈爾地區(Pahar),此區地勢雖不比喜馬拉雅高聳,卻顯崎嶇多變,廣布的丘陵被河流切割成陡狹或寬闊的山谷。尼泊爾有一半的人口就分布於巴哈爾地區,首都加德滿都(Kathmandu)也位於此區。


中央地區南側的狹長地帶,則是海拔約1,500~2,700公尺的瑪哈博拉山脈(Mahabharat Range);再往南則是朱里亞丘陵區(Churia Hills),又稱希瓦里丘陵區(Hiwalik Hills),平均海拔僅約900公尺。

北從喜馬拉雅山、南至朱里亞丘陵區,尼泊爾境內有80%的面積是由山脈丘陵所覆蓋,只有國土南側近印度的台拉平原,擁有平坦敞闊的地形。台拉平原可以說是印度恆河平原的延伸,沿著尼、印邊界鋪展成帶狀的敞闊田野。這片沖積平原有著厚實的肥沃土壤,極適合農作,而廣闊無際的稻田景致,其間點綴著一幢幢的傳統矮房,在在為台拉平原勾勒出閒適的農村氣息。


氣候型態 尼泊爾屬季風型氣候,大致區分為6~9月的雨季(Monsoon)、10~5月的乾季。來自孟加拉灣(Bay of Bengal)的季風由東南向西北方吹,於東部進入尼泊爾,使尼泊爾的東部成為全國最早進入雨季、雨季最長、降雨也最多的地區;季風續往西北,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,使得季風在尼泊爾西部盤旋,降下大量的雨水,如波卡拉(Pokhara)的年雨量就高達3,000公釐,相當可觀。大致說來,每年約4、5月起,就開始有零星的降雨,而從6月底至9月中則是降雨最多、最頻繁的期間,這短短3個月間的降雨量,就占了全年降雨的80%,可見其降雨之高。



在氣溫方面,尼泊爾的四季有顯著差異,3~5月的春天、9~11月的秋天,是最宜人的時節,氣溫大約都在15~25℃;12~2月的冬季相當寒冷,加德滿都谷地氣溫約為2~20℃,即便是較溫暖的台拉河平原也僅7~23℃,高山地區甚至會下雪;至於6~8月的夏季則相當溼熱,加德滿都谷地的平均氣溫為19~27℃,台拉河平原甚至會高達40℃。


農作物產


雖然國土僅有小部分為平坦地形,但尼泊爾人們善用大自然賦予的地理條件,竟也利用不同的地形與氣候,發展出多樣的農作與物產。直至今日,農業仍是尼泊爾最重要的產業,從事農林漁牧的收益就占了國民平均生產毛額(GDP)的40%左右。喜馬拉雅山區,由於海拔高、氣候乾冷,耕作受到極大的限制,農業不發達,山區居民豢養犛牛當作食物、衣服的來源與日常交通工具,此外也常以從事山間貿易為生。

在中低海拔的山嶺間,地勢雖非平坦,但因溫暖的亞熱帶氣候、充足的降雨,人們依著山勢闢建出層層的梯田,種植水稻等作物。此外,也依季節種植小麥、玉米、馬鈴薯等作物,也發展成重要的農業區。

至於南部的台拉平原,可稱得上是尼泊爾的糧倉所在。土質肥沃之外,溼熱的氣候與平坦的地形,使得此處成為一年多收的主要農作區,稻米是最重要的物產。此外,在產季交替之際,也會種植油菜花等其他作物,作物種類十分多樣。


尼泊爾》種族文化尼泊爾的人口約有2,700萬人,約有100萬人住在加德滿都谷地,其他約85%的人口仍於鄉間生活著。



來到尼泊爾,不難發現這兒的人長相差異極大,有些與你我相似;有些皮膚黑,像極了印度人;也有些像是來自中東、西亞,甚至東南歐地區。事實上,尼泊爾擁有數十個不同的種族,方言多達一百多種,之所以會有如此複雜的現象,也與其地理位置有關。


尼泊爾位於印度與西藏之間,來自印度的印度─亞利安人(Indo-Aryan),與來自喜馬拉雅地區的藏緬民族(Tibeto-Burmese)在此相會。即便經過數百年、數千年,各民族仍然保有自己的文化、信仰、語言與慶典禮俗。


雪巴族 雪巴族(Sherpa)的人口數約150萬人,約為全國總人口的6.5%。關於雪巴族的根源與特色,由其名稱就可窺見一二。「Sherpa」一詞源自藏文,「Shyar」意指東方、「Pa」指的是人,「來自東方的人」說明了其來源及今日的分布狀況。



大約500年前,源自西藏的遊牧民族遷居至索魯坤布(Solu Khumbu)一帶,至今仍大多居住於東部的喜馬拉雅山區。雪巴族的長相特徵與西藏人相似,同屬蒙古利亞(Mongoloid)人種,語言源自藏語,信仰佛教。

雪巴族因為居住於山地帶,不利農耕,大多以畜養犛牛等動物維生。但近幾十年來隨著觀光業的發展,許多年輕一輩的雪巴人從事相關行業,諸如健行嚮導與挑伕,或經營民宿供健行者歇腳,甚至有不少觀光客將「雪巴」視為「健行嚮導」、「挑伕」的同義詞。


塔卡利族 總數約1萬3千人的塔卡利族(Thakali),其家鄉位於尼泊爾西部的卡利岡達基河(Kali Gandaki)上游的塔克溪(Thak Khola)一帶,而Thakali之名正是根源於Thak Khola。



塔卡利人早期曾在印度次大陸與西藏之間的鹽業貿易扮演重要角色,現在仍有許多塔卡利人是成功的商人,在江森(Jomsom)健行路線不難遇見。


塔芒族


塔芒族(Tamang)同屬蒙古利亞人種,在長相、語言、宗教上都與藏族些許相似。在藏語中,「Ta」是「馬」、「Mang」是「貿易者」,「Tamang」就是從事馬匹交易的人們,或是騎士、騎兵。


塔芒族人約有128萬,占全國總人口的5.6%左右,是尼泊爾主要的族群之一。他們主要居住於山陵地區,加德滿都谷地周邊丘陵也是主要居地之一。除此之外,也有些塔芒族往東移居至大吉嶺、錫金、不丹與緬甸。


藏族


在1950年代中國政府對西藏(Tibetan)的統治政策,使得西藏人紛紛出走,翻過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來到尼泊爾,大多居住於加德滿都、波卡拉。這些離鄉背井的西藏難民,在尼泊爾展開新生活。他們所編織的地毯外銷世界各地,帶來了極高的經濟收益,並且改善生活。


尼瓦族


尼瓦族(Newar)是尼泊爾最主要的種族之一,占了全國人口約6%,主要分布於加德滿都谷地。在外觀上,部分尼瓦人與蒙古利亞人種相似,但關於尼瓦族的起源說法不一,一般相信,尼瓦族人最早其實是基拉底人統治時期,居住於加德滿都谷地的不同民族之統稱。


尼瓦族人也以絕佳的工藝技巧聞名,馬拉王朝的各個王國,在加德滿都谷地留下了諸多精彩的建築、木雕、石刻……,幾乎都是尼瓦族人的作品。


古倫族


屬藏緬後裔的古倫族(Gurung),主要分布於中部山陵與安娜普娜山系一帶,人口數約55萬,占全國總人口的2.4%左右。在外貌上,古倫族屬蒙古利亞人種,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,屬藏緬語系;在信仰上,古倫族擁有自己的民俗信仰,但大致受大乘佛教(Mahayana)影響。


萊族與林布族


大多分布於尼泊爾東部山陵地區的萊族與林布族(Rai & Limbu),據傳曾於西元前7世紀時統治加德滿都谷地,直到西元3世紀被新政權取代後,才遷至現居區域。萊族與林布族屬藏緬後裔,因而在長相上與藏族有些許相似,以驍勇善戰聞名,向來是廓爾喀軍隊的重要成員。


塔魯族


塔魯族(Tharu)是居住於南部台拉地區的土著民族,人數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.6%。1950年代以前,炎熱的台拉地區瘧疾猖獗,唯一能夠免於瘧疾危害而在此繁衍生息的,就屬塔魯族人了;直到1950年代以後,隨著瘧疾的消除與土地改革的施行,才陸續有其他種族自外地移入。


塔魯族人大多以務農為生,稻米、大麥、小麥、玉蜀黍等,都是主要的作物;同時,他們也畜養雞、鴨、牛、羊等動物。除此之外,濱河地區的居民也會徒手拋網捕魚。塔魯族有自己的語言--塔魯語,是由梵語(Sanskrit)演變而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ueychon 的頭像
    rueychon

    瑞鐘

    rueych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